一、授课原因:
如今的音乐教学越来越求真,求实.音乐课,就是要让学生唱会歌,会唱歌,唱好歌.就是要让学生们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中,得到更多的音乐感受,为学生的一生受益。在第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音高完全没有概念,为了让孩子以后模唱更加方便,所以我准备在本节课教授柯尔文手势。
二、 教学目标:
学习音阶,大致了解音高概念;学会柯尔文手势。
三、 教学重点:
学习柯尔文手势中的七种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John Curwen, 1816–1880)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柯尔文手势的基本作用是教师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引导学生观察手势掌握音准。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并且音准的准确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四、教学过程:
1、观看电影《音乐之声》片段,了解音高,提出问题。(什么是音高?)
2、初步感受音的高低,用1234567 来表示,请同学们听,老师先范唱一遍,同学们感受。
3、加深对音阶的概念,学习柯尔文手势。
4、播放视频《柯尔文手势》教学,同学们跟做。
5、老师示范教学,同学们跟随学习。
6、同学们分组合作,分为两组,一组唱,一组做手势,两组交替进行。
五、教学片段展示(两段上课视频)
2. 教学设计(7张柯尔文手势,一段音乐之声电影片段)
六、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音的高低,认识了音阶,也掌握了柯尔文手势。
七、教学反思
1. 两个班的课堂活跃度不同,这也与班级中孩子的个人性格有关,我认为我应该针对学生的性格来转变教学方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使同学们能够更有效率地学习音乐知识。
2. 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课堂参与感,不能自己干讲,多提问题,多让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课堂更有效率。要采用鼓励式语言,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做到善于发问、勇于发问、勤于发问。
3.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二班的同学活跃度和专注度以及学习接受能力要比三班的同学强,在教学之后的提问环节中,二班的同学们也可以非常快速的反应过来,做出正确的手势。三班的同学们虽然反应没有那么迅速,但是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比较高,于是我带领同学们以《布谷》这首歌为示范,来学习唱谱,我发现同学们在唱53的时候很难把握准小三度的唱法,这时运用柯尔文手势来进行引导,调整之后同学们的音准进步了不少,对于柯尔文手势的记忆能力也提升了不少,所以我认为柯尔文手势对于音准教学有较为显著的